給農民一個借錢建房理由

| | | 引用 (0) | 下一篇 | 上一篇

王明志帶本報記者推開一間破陋毛坯土墻房的木門,小心翼翼地從儲物櫃下抱出一個陳舊的木箱,裏面放著一摞雜亂的證書和紙張。

當堂屋裏暖爐上的茶壺騰升起縷縷水氣時,他攤滿了一床的物什,不停地翻找著,嘟噥著。

眼前攤開的,有銅銹斑駁的獎章,還有泛黃的工作證、退休證———40多年前,二十郎當歲的王明志走出這件土坯房,去到城裏,做了一名工人,那是他人生中的華彩時段。

那堆物什中,還夾雜著一大堆票據、材料單據、表格,記錄著他這次拆掉土坯房,另蓋新樓耗費的成本:84000元。

新樓房就兀立在土墻房前方10米遠,兩層磚混結構的樓房,不僅擋住了老房子的視線,更堵住了王明志老兩口的心。

王明志告訴記者,10年前,他主動丟下工人的身份,讓小女兒頂替到企業上班。他又回到鄉下這間土坯房內。靠領取不多的退休金生活。此時他才突然發現,工作大半輩子,自己仍然沒有能力重新建房。

剛回到農村那幾年,村裏很多農民都陸續建起新樓房。讓他難以接受的是,村裏人嘲笑他修不起房子的原因,是生了3個女兒。

王明志想賭一口氣蓋個新樓,但他確實無能為力。老伴長年生病,全家就靠他那微薄的退休金生活,幾乎沒有多余。他曾暗自思忖過,借錢修。但鄉下一幢房子修下來,怎麼算也得四五萬元,借錢,以後怎麼還?

2008年,汶川地震讓他家的土墻房開裂,裂開的縫隙像蛇一樣盤在墻上,一厘米寬,幾米長。夏天的陽光從縫隙射進來,住了50多年的土坯房終成危房,怕打雷,怕下暴雨,“搞不好會突然垮下來。”

2008年歲未,在重慶打工的二女兒和女婿提出,新建一幢樓房,讓兩位老人搬出危房。經過審批,他在自家的一塊林地上,開建一幢佔地80平方米的磚混二層樓房。

幾個月後,新樓房竣工,在河嘴村沿公路的樓房中,也顯得有些氣派。

新房的出資人是二女兒和二女婿。現在她倆除了欠預制板廠近萬元貨款外,還在外借了5萬元現金。他深感女兒女婿的不易,“她倆在重慶打工,兩人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。除去房租、小孩學費、日常生活用度,他們又能存幾個錢?這債也難得還。”

房子修好後,沒有進行任何裝修,也沒有添置家具。為了節省工錢,房屋主體完工後,老兩口每天自己動手為房子做些修繕。這房子,就是建來給他老兩口住的。至于今後女兒會不會回到鄉下這個家,“誰又說得清呢?她倆若回來,我們靠哪個掙錢還債;若不回來,憑他們在外打工掙那點錢,一輩子也不可能在城裏買套房。”

他說,現在村裏修房子的人越來越少,即便有建材下鄉的國家補貼,如果農民沒有建房需求,再價格優惠的建材,又賣給誰?